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关羽被擒后被送到孙权面前,孙权竟然提出了招降的请求,然而关羽却毫不客气地斥责道:“碧眼小儿,紫髯鼠辈!我与刘皇叔在桃园结义,誓言共同扶持汉室,岂能与汝这叛汉之贼为伍?我今日误入你们的计谋,死也罢了,何须多言!”这些话虽然激烈,却凸显了关羽的忠诚和倔强,表现出他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。
孙权虽然受到了关羽的辱骂,却并未表现出愤怒,反而冷静地转头询问手下:“云长是世之豪杰,孤一直深爱他。如今,我以礼待他,劝降,如何?”此时,主簿左咸却站出来做了“坏人”,他直言:“不可。昔日曹操得关羽时,封侯赐爵,三日一小宴,五日一大宴,既上马提金,下马提银。如此恩宠待他,最终关羽依旧离去,致使曹操几欲迁都避其锋。如今,若不杀关羽,恐日后为祸。”左咸的话让孙权深思,最终决定斩杀关羽和他的儿子关平。
展开剩余75%但这一情节并非出自《三国演义》的虚构,实际上源于晋朝史学家王隐的《蜀记》:“孙权遣将军击败关羽,获羽及子平。孙权欲活关羽以便对抗刘备与曹操,但左右的劝告是‘狼子不可养,必有后患’,于是决定斩杀。”然而,裴松之在注解《三国志》时认为这一说法存在问题,他指出:“按吴书记载,孙权派潘璋击败关羽,关羽在临沮被斩,如何能说孙权在杀关羽的问题上犹豫过呢?”
关羽一向以骁勇善战、气节高尚而著称,若他被江东生擒,这种情况显然并不符合他的性格。同时,作为一个精明的政治家,孙权如果真的生擒关羽,肯定会将其作为珍贵的筹码,用来与曹操和刘备交换更大的利益。关羽讽刺孙权为“铬子”,这种动物能爬树游泳,脸部有黑色的“面罩”,性格贪婪狡诈,象征着孙权的一些政治策略——时刻准备通过各种手段获得最大的利益。
综合史料与关羽性格分析,我们可以得出结论,关羽是在临沮之战中英勇牺牲,而非被生擒。即便孙权有机会生擒他,也未必会立即杀掉他。否则,孙权的行为简直是愚蠢至极,完全不符合他为权力与利益算计的性格。《三国志》记载了关羽战死的事实:“孙权遣将逆击关羽,斩羽及子平于临沮。”这表明关羽是在激烈的战斗中牺牲的,而非被单纯俘虏。
此外,史书中的“禽”与“擒”常常有通假现象,且在古文中“禽”并不必定指“活捉”,在《三国志》中,有关颜良文丑的战死,亦用“禽”字。实际上,“禽”只是战斗中俘获敌人或消灭敌人的一种表述,关羽的死,显然是战场上的英勇牺牲,而非被生擒。甚至《三国演义》和《蜀记》之间,在人物名称的处理上也存在差异,罗贯中可能为了戏剧效果,虚构了“左咸”这一角色。
正因为《三国演义》充满了虚实交织的情节,我们需要从真实的史料出发来分析孙权为何不会直接杀关羽。历史上,孙权并非不择手段的冷血人物,而是一个深思熟虑、善于权衡利弊的政治家。他的目标是荆州而非关羽的性命,孙权并不希望与刘备结下不可调和的仇恨。事实上,孙权曾多次向刘备求和,在夷陵之战之前与之后,他两度派遣使者向刘备示好,表达和解之意。
从这一点来看,孙权不杀关羽更符合他的长远利益。如果孙权能够将关羽作为交换筹码,他完全可以通过与刘备的谈判获取更多的利益。例如,孙权可能要求刘备归还荆州,并提出其他苛刻的条件,甚至有可能通过关羽与刘备的关系,交换一些更重要的资源和政治资本。若谈判破裂,孙权仍可以将关羽送给曹操,作为换取曹操支持的战略筹码。
此外,孙权若杀关羽,将反而成全了关羽的忠烈名声,反衬出自己卑鄙无耻的一面。杀死关羽并不能消除孙权内心的仇恨,反而会让关羽的忠诚显得更加伟大。因此,孙权若能不杀关羽,不仅能保全自己的形象,还能最大化利益。
从孙权的行事风格来看,他深知“做人留一线,日后好相见”的道理。在三国历史的波云诡谲中,没有永远的敌人,也没有永远的朋友,只有永远的利益。孙权的判断力与政治智慧,让他明白活着的关羽比死去的关羽更能为自己带来更多的机会。所以,不杀关羽是孙权最明智的选择。
因此,关于“孙权杀关羽”的议论其实是误解,关羽的死是战场上的英勇牺牲,而非被孙权生擒处决。历史的真实与虚构往往交织在一起,我们需要更加客观理性地分析,才能揭开三国演义中的种种谜团。
发布于:天津市信钰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