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阅读《史记》和《汉书》时,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:西汉朝的11位正式皇帝和16位皇后中,竟然只有2位皇帝举行过盛大的迎娶皇后的婚礼仪式。其他的皇后大多都是由太子妃晋升为皇后,或者是从妃子直接升任为皇后。甚至连霍光的外孙女上官氏(汉昭帝的皇后)和霍光的女儿霍成君(汉宣帝的皇后),这些原本已经是确定为皇后的女性,进宫后也没有举行正式的大婚礼,而是先进入宫中当了婕妤,之后才正式晋升为皇后。上官氏本来作为皇帝的原配妻子,居然在流程上被当成了妾扶正,这也让我们不禁思考为何如此安排。
要追溯其原因,或许可以归结于西汉朝的皇帝大婚过程复杂、繁琐且昂贵。因此,为了省事和省钱,很多皇帝宁愿跳过这场豪华的大婚仪式。尽管如此,西汉朝仍有过两次正式的大婚,其中《汉书》详细记录了汉平帝迎娶王莽的女儿王皇后的过程。通过这些记录,我们可以一窥西汉皇帝举行婚礼的奢华程度。
展开剩余78%西汉朝虽然不像明清时代那样有复杂的选秀制度,但它也有一套相对正式的选后程序。元始三年,即汉平帝即位三年后,王莽便给太皇太后王昭君上书,提议皇帝已到婚龄,应该选定一位合适的皇后。王莽建议,从商周两代帝王的后代、周公孔子的直系后裔,以及居住在长安的列侯的女儿中选取皇后人选。于是,海选开始了,众多名门望族的女子都参与其中,争夺成为皇后的机会。然而,王莽的真正目的是让自己的女儿成为皇后,因此他在选人过程中轻描淡写地表示自己的女儿虽“无才无貌”,但以其出身显赫,还是最理想的人选。大臣们纷纷支持王莽的提议,最终,王莽成功成为了汉平帝的岳父。
由此可见,西汉的选后程序大致是:首先限定范围,筛选合适的候选人,然后由大臣们协商,最后决定人选。这一程序也体现在汉宣帝与许平君的故事中。当时,汉宣帝并没有直接任命糟糠之妻许平君为皇后,而是先让她担任了婕妤。直到大臣们建议立霍光的女儿霍成君为皇后后,汉宣帝才改口,正式支持许平君。
然而,西汉朝的皇帝们大多在即位之前就已成婚,太子妃的选定也通常由太皇太后或皇帝本人决定,这种做法有时甚至带有“亲上加亲”的色彩。例如,汉景帝在太子时便娶了其祖母的侄孙女薄氏,汉武帝则娶了姑姑的女儿陈阿娇。
当皇帝正式登基后,若原配皇后不合适,换个新皇后似乎成为了随意的事。像汉景帝立了王娡为皇后,汉武帝立了卫子夫为皇后,汉成帝立了赵飞燕为皇后,很多时候是皇帝在后宫中挑选自己喜爱的妃子,而不需要从外宫重新选娶。
在西汉的历史中,只有汉惠帝刘盈和汉昭帝刘弗陵在登基后进行了“选后”程序。可即便如此,汉惠帝的婚礼并没有什么复杂的程序。强势的吕后直接安排了鲁元公主的女儿张嫣作为皇后,尽管汉惠帝不情愿娶自己的外甥女,但在吕后和大臣的强压下,他无可奈何。而汉昭帝在其母亲鄂邑长公主的安排下,则启动了正式的选妃仪式,最后选择了周阳氏的女子。
尽管西汉朝有一套选后程序,但实际上,皇后们的晋升并非都经过严格的程序,她们很多时候是依靠“背景”迅速步入皇宫,成为皇后。在西汉的强盛时期,王公贵族的生活异常奢华,因此,皇帝的大婚也显得格外讲究。据《汉旧仪》记载,聘礼通常高达黄金万斤,甚至在汉惠帝迎娶张嫣时,其聘礼就高达黄金两万斤,而相当于今天的2亿钱,这对当时的国家财政来说是一笔巨大的开支。
西汉朝的皇帝大婚,流程异常复杂。首先,皇帝会向岳父家送聘礼,经过纳采、问名等繁琐程序后,正式确定皇后人选。例如,在汉平帝迎娶王莽的女儿时,婚礼虽然奢华,但也不失简洁。汉平帝并未亲自前往王莽府上迎娶,而是派出了大司徒、大司空等重臣去迎接。之后,皇帝和皇后在宫中坐定,接受群臣的祝贺,并宣布大赦天下。婚礼结束后,皇后还需前往祖庙祭拜,整套流程才算完结。
尽管西汉有着如此繁琐的婚礼程序,很多皇帝却更倾向于省略掉这些步骤。例如,汉昭帝和汉宣帝的皇后都没有经历过传统的大婚,而是先由准皇后担任婕妤,再扶正成为皇后。可以说,皇帝的婚礼如此昂贵复杂,以至于许多皇帝为了省力省钱,都选择绕过这一繁琐的过程。
西汉朝的皇帝大婚,往往不仅仅是两个年轻人结合的仪式,更是政治、权力和财富的象征。其复杂的程序和豪华的聘礼,充分体现了西汉社会的奢侈和权力斗争。而即使如此繁琐、昂贵的婚礼,也未能改变西汉的皇后晋升模式:一切皆依靠权力背景,而非单纯的选秀流程。
发布于:天津市信钰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