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没有发现,明明是一部票房大爆、口碑炸裂的动画电影,最后却成了分钱吵架大会的现场?《哪吒2》撤档了,52亿票房摆在那里,听上去该是举杯庆功、欢喜分红的时候,结果片方、院线、导演、投资方一个比一个不高兴,全员陷入我拿得太少了的内耗状态。这事不是钱不够分,而是这笔账怎么算,谁都觉得自己吃亏了。
先说核心人物:导演饺子和他的团队。他们是这部电影的创作引擎,剧本、分镜、制作一把抓,坊间公认《哪吒2》的成功他们起码贡献了六成以上。但他们最终能拿多少?税后最多4.8亿,占总票房不到10%。5%的分成,看上去不少,但放到52亿的票房里去算,突然就觉得寒碜了。我查了一下,《哪吒1》时饺子拿到的收益在3亿左右,如今升级成续作,成绩翻倍,但收益没有成正比上涨。你说他该不该委屈?
再说王长田,光线传媒掌舵人,也是片方之一。这次他不满的是院线拿走57%的票房分账,认为自己承担了最大风险、投入最多资源,结果收益反而不占主导,觉得不公平。他的原话是:我们起码应该拿到45%-50%才合理。我看了眼票房分账机制,目前确实是影院占57%左右,片方拿43%,扣掉宣发、渠道、成本后,净到片方手里的,大概就是33%。换句话说,《哪吒2》挣了52亿,光线到手17亿出头。
展开剩余68%那院线是不是白捡便宜了?倒也不能这么说。我问了三个在影院工作过的朋友,他们说现在影院的运营成本高得离谱。租金、水电、人力、设备维护,最可怕的是座位闲着。国产片上映周期短,热度一过票房直线掉头,影院根本来不及回本。这还不算平台抢夺,很多人干脆等流媒体上线。说白了,影院也不是香饽饽了。
问题的核心不是谁占了便宜,而是谁承担了不对等的风险。这就尴尬了。导演创作时没底薪,票房不行就是白忙;片方投资前也没剧本保障,全靠拍脑袋下注;院线则押着排片和人流,一边担心扑街一边算着空座率。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赌徒,别人是躺赢。这种环境下,你让大家怎么心甘情愿地分钱?
有人说,应该多给创作者一点,才有动力做出好电影。这个话我听着顺耳,但现实真不是一句情怀就能解决的。我查了一下,《哪吒2》的制作周期长达四年,预算3亿左右,中间还经历了三次大改剧本,饺子团队超负荷加班不是新闻,是真事。这种强度的项目,在分账机制不透明的前提下,谁还愿意下次再干一回?人不是机器,靠梦想熬夜熬四年,是会熬出后遗症的。
还有人说院线别太贪,该少拿点让利。听起来也对,但你看2023年全国有三成影院处于亏损状态,全国影院总票房才549亿,比疫情前的2019年还少一截。行业还没缓过劲来,你让他们再让利,只怕直接熄灯歇业了。
那为什么王长田会在这个时候公开喊话?我猜可能不只是为了《哪吒2》的这笔账,更可能是在为以后的片子铺路。他想争取更有利的分账比例,说白了就是想把话说在前头,别等下次再爆一部,还要看院线脸色。这个动机可以理解,但他选的时间点有点尴尬,一边是观众刚刷完片子心情正嗨,一边是舆论突然看到创作团队分得最少,一下就歪楼了。
其实这背后还藏着一个更现实的问题:中国电影的票房分账制度到底能不能再优化?目前这个影院五成多、片方四成多、创作者五到十点的结构,几乎把导演和主创逼成了高级打工人,想要利益最大化只能自己去当投资人。但这显然不现实,不是谁都有资本能力自己包下整个项目的。那创作者怎么办?继续靠梦撑着干?
我昨天刷到一个采访,饺子在接受光线出品的幕后纪录片时说,他做《哪吒2》期间几乎没见过家人,连孩子都快不认他了。他是开玩笑说的,但看着不轻松。我就在想,如果连他这种顶级导演都不能靠作品得到合理回报,那以后我们还能看到几个《哪吒》?
你发现了吗,这场争议里所有人都在算钱,却没人提创作自由值几个点。 #热问计划#
发布于:江西省信钰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